汪刃锋 官方网站

http://wangrenfeng.zxart.cn/

汪刃锋

汪刃锋

粉丝:387435

作品总数:8 加为好友

个人简介

汪刃锋,别名汪亦伦,安徽全椒人;擅长版画、中国画。1938年参加抗日救亡宣传工作,从事木刻;1939年在重庆任育才学校绘画组教师;1942年在重庆参加组建中国木刻研究会,任理事;1946年上海中华全国...详细>>

艺术家官网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关注艺术家

留言板

艺术圈

作品润格

书 法:议价

国 画:议价元/平尺

匾额题字:议价

拍卖新高:

联系方式

艺术家官网负责人:小张

邮箱:artist@zxart.cn

本页面资料由该艺术家或本主页注册用户提供,张雄艺术网不为上述信息准确性承担任何责任。

汪刃锋和他的版画艺术:从黑暗中刻画出期望

  以木刻为主体的新兴版画运动,在一个大的时代背景的映照下,其艺术的内涵在时间和空间上都表现出前所未有的超大容量。而作为革命的、战斗的中国木刻艺术,也在一个超乎寻常的艰苦环境中表现出了旺盛的生命力和独特的表现力。木刻作为年轻的艺术,连接了年轻的生命,年轻的生命主导了年轻的艺术。年轻的木刻家用自己营造的黑白世界,用朴素的视觉形象,表现了对社会是非分明的看法,反映了超越艺术之上的社会意义。汪刃锋便是那个时代的青年木刻家之一。在时代的激励中,他满怀一腔热情投入到争取民族解放的事业之中,同时,以艺术表现人民的疾苦,呼唤人民的觉悟,争取民主的权利。这构成了一个时代的艺术主流,也造就了那一代版画家立足于20世纪上半叶中国艺术史的历史地位。
  
  汪刃锋,原名汪亦伦,1918年出生于安徽全椒县赤镇。1939年底,当他离开大别山来到重庆时,战时作为陪都的重庆,给予汪刃锋最初的印象,令他大出意外,“和战前一样,歌舞升平,吃喝玩乐,穷富对比十分尖锐。”“把社会的不幸和人家的痛苦看作自身经历”的汪刃锋认为,绘画“在这时候,色彩与线条的运用不再是一种技巧,却是一双透视社会的锐利的眼睛了;绘画不再是一种玩赏品,却是推动社会向理想前进的原动力了。”所以,在他的刻刀下,《嘉陵江上》、《赶场》、《人肉市场》……一幅幅充满人文关怀的画面,在贫病和疾苦的揭示中,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民族灾难的深刻内涵。那些活生生的形象所表现出的挣扎、悲痛、哭泣、申诉、祈祷、切齿、愤怒、献身、战斗……基于他思想中的人本主义底蕴。汪刃锋认为,“在这个阶段,艺术家们应当积极地揭穿那非人的——兽的生活,铸造理想的人的生活。我们的主张是人性的,人道的,人本主义的。”正是从这种思想出发,汪刃锋“一直要捏着他的雕刀和画笔,永远地为了千万个受难的人民而服务”,并将其视为从事于木艺的工作者们的“最高的目的”。

  从重庆到上海,汪刃锋已从一个新兴艺术运动的农夫变成争取民主的战士,这种身份的转换,直接反映到他的一系列创作之中。汪刃锋敏锐地看到了抗战胜利后出现的新的社会问题,因此,他一如既往地把视角伸向下层民众,用艺术揭露社会的腐败,揭露内战对人民造成的伤害,以期“从黑暗中刻画出期望的曙光”。《受难者》、《被遗忘的人》、《都市倒影》、《新流浪者》、《日军投降之后》、《为了米》、《人市》等作品,把表现的对象从农民转向市民——城市中流落街头的穷人、难民、乞丐。这些他在上海街头经常看到的形象,基本上是那时中国现状的缩影。因此,茅盾这样看待汪刃锋的作品:“在某些国画家的笔下,同样的题材,也许会写得飘飘然颇有诗意,但刃锋给我们的,并不是这些闲情逸致,他让我们看见这些善良的人们是如何在重压下挣扎”!

  1948年,上海金屋书店出版了汪刃锋的“连环叙事木刻集”《南中国的画像》,共收录了25幅作品。这是他继重庆时期的连环系列作品《还乡梦》、《受降城下》、《人民的受难》之后的又一部重要的作品。在这部史诗般的作品中,汪刃锋用像叙事诗或者是长篇小说的方式,叙述了离开土地的人们寄寓都市的艰苦曲折,表现了他们为了生存的挣扎。汪刃锋以自己的实践说明:“新艺术不仅是旧社会的解剖,更应该是人类理想的指导和新世纪的赞扬。”

  可以说,汪刃锋以自己的方式在一个时代中作出了艺术的努力——他以自己的话语,为时代的使命呐喊;他以自己的存在,为知识分子挺立了时代的脊梁。